发布时间:2025-10-15 17:06:06    次浏览
8个月前,我省出台的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给“应救尽救”吃了一颗“救心丸”:设立省、市两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应急救助身份不明患者、无力支付医疗费的贫困患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严禁以任何理由拒绝、推诿或推延诊治。这意味着,“应救尽救”有了政策保障,救治费用从基金中申请,医院也将不再为日积月累垫付的高额医疗费用苦恼。不过,记者采访获悉,要将“救心丸”变成“定心丸”,还需加快落实脚步。两部门为加强落实再发文半个月前,有关部门就疾病应急救助再次发文。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表示,2014年以来,我省建立完善了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及实施细则,制定了基金管理办法,组建了基金管理机构,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目前仍有少数设区市疾病应急救助制度不健全,基金审核支付工作进展缓慢。4月2日,记者获悉,我省去年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后,南昌、九江等地紧接着出台了相应市级政策,但还有少数设区市至今尚未建立这项制度,经办机构、办法细则仍未明确。“主要是因为建立这一制度需要多个部门联合,例如公安部门要配合认定‘无名氏’患者身份,民政、人社部门要认定低保户身份,这其中如果有部门不够重视,沟通不畅,工作流程不简化,好的政策就难执行到位。”我省卫生系统相关人员分析,“此次省里两部门再发文,就是为了推进落实。”医院盼救助基金早日到位有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我省各级医院共垫付医疗费用约8113万元。在落实政策方面,医疗机构的心情最为迫切。南昌市第一医院党委委员熊锋宝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医院都为紧急救治患者开辟“绿色通道”,尽最大努力做到“应救尽救”。记者从该院医务科获悉,去年该院仅为救治“无名氏”垫付的医疗费用就有近90万元。该院医务科科长赵恒说,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出台让医院稍稍“舒”了一口气,“每年医院在救治‘无名氏’和无能力付费患者上要垫付许多费用,现在能申请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对医院来说就能获得补偿”。不过,多家已经提交申请的医院均表示,在未正式拿到申请基金之前都不敢“高兴得太早”。一家省级三甲医院人士坦言,担心在审批中遇到障碍,最终究竟能“报销”多少也是个问题,“毕竟基金的总额是有限的,如果申请金额超过现有总额,那么会怎么分配呢?”我省将加强通报督导显然,省有关部门也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和担忧。此次下发的《通知》就明确要求各设区市要尽快完成2013年度、2014年度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的审核拨付。针对在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底间已经发生的应急救助基金申请,《通知》还要求可以由当地基金管理机构研究简化办事流程和身份认定手续。对于超出72小时又确需抢救发生的救治费用因医保、新农合、医疗救助及其他支付渠道存在难以厘清分割情况的,各设区市可结合自身实际自行研究具体支付政策。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审核拨付情况也将更加公开。从今年起,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对各设区市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审核拨付情况实行一季一通报、半年一督导制度。各设区市基金经办机构每季度第3个月10日前要将工作进展情况表报至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同时,2016年起,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还将根据各设区市人口数、出院人数、财力情况、贫困人口数和年度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的实际支付情况进行资金分配。